![]()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箭術與禪心》讀后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4 ![]() |
|||||
《箭術與禪心》讀后感2000字: 這是一本能讓人內心寧靜的書。日本人總喜歡在自己引以為傲的藝術后面加個道字,劍道、茶道,以及本書所說的弓道。什么是道?《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表示道是不可以用言語來描述的。 為什么不可描述,說白了就是量化不夠清楚。所以在我看來,道是一種無法用量化語言描述的,或者說量化非常困難的東西。學車的時候,我在倒車入庫、側方位停車兩個項目學得更快一點,曲線行駛則學得很慢,歸根究底是因為前兩個項目有點可以看,量化程度更高,因此更容易上手,而后一個項目更側重個人的感覺。 當然,感覺也不是不能量化的,哪怕就是射箭,如果有足夠高精的儀器,測量最佳時候出各個距離點、弓的彎曲程度、弦的制作工藝與使用次數、手臂肌肉的拉力、腦電波的狀態(tài)等等,一樣可以分析得出來。但是這樣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容易受到物理學四大神獸之一--芝諾的烏龜影響,量化是一個無限量化到底的過程,我們還需要去去探究弦的制作、空氣的濕度、人當天吃的食物等等,你說這些沒有關系嗎,肯定不可能。 量化困難,才會講求感覺。忘了是不是在《智能時代》還是哪本書上看到過,人工智能的出現,導致碼農要比澆花匠更容易失業(yè),畢竟碼農的工作更容易量化一些。 有頭發(fā)邊個想做癩痢呀。 扯遠了。回到這本書,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本書,我特意去買了把弓箭。也算是為自己的貪玩找到一個非常合理的借口吧。昨天到的貨,也在家里射了幾箭,距離比較短,所以命中率還是蠻高的。不過我的練習并沒有遵從書上的各項教程,畢竟真正根據書上所說,射箭是一系列很多天訓練后面開始的事情,我可按捺不住。 這又關系到另外一個理論,或者說道理吧。《學習之道》(喬希·維茨金著作)里面也曾經講過這個方法: “在過去十年,比賽之前我都會用一套固定修煉。參加國際象棋錦標賽時,我會一邊聽聽能使我情緒平復的音樂,一邊冥想一小時,然后走向戰(zhàn)場”(《學習之道第17章》)。 我覺得一開始就著眼呼吸跟放松這些開始練習,一方面固然是為射箭打下基礎,就好像古代武術先練下盤一樣,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增長整一個感覺鏈條,讀后感讓射箭的時候更容易專注、更容易找到感覺。所以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想到一種武術,俄羅斯的西斯特瑪。西斯特瑪的四個原則:呼吸、移動、放松、平衡,有個兩個原則(呼吸、放松)都在本書里面反復強調。 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肌肉是很容易緊繃著的,但是這樣的緊繃反而容易造成動作的遲滯,影響人的發(fā)揮。所以阿波研造(本書作者的師傅)才會在一開始就告訴自己的學生,放松身體,只在該用力的地方用力。 太極拳跟西斯特瑪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大道三千,山頂卻是同一個。然后是放松心靈,我的理解是,放松心靈是為了提高專注,去更好的感受和記住感覺。人的大腦的帶寬是有限的,分心在了其地方,在該專注的地方分配的專注力自然就更少一點。而帶寬越寬,所能接受的信息就越多,信息越多,就越容易去掌握事物。 這也是平靜力量的來源,當你只注意當下,將平時憂慮、操心的事情拋之腦后,自然會欺騙到自己的大腦,以為當下自己處于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然后自然而然地分泌出讓人平靜的微物質或者激素,而這些激素又進一步促進了你的平靜。 在放松的同時,還有心靈的練習。說是心靈練習,其實應該是腦海中的練習才對。科學家早有實驗,學習某一項技巧或者說知識,練習一百遍的效果,是不如練習五十遍,在腦海練習五十遍的。這其實,也是為了增強對大腦的欺騙吧。 而這種欺騙,又會變成現實。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呼吸很簡單,卻也很難。特別是當你站著的做射箭準備運動的時候,呼吸很容易亂,很容易受到站姿等的影響。我射箭前嘗試做過這樣的運動,但可惜花了十分鐘都沒能進入呼吸與心靈都平靜的狀態(tài),射出來的箭,效果就自然一般了。 這讓我想起西斯特瑪中的呼吸,西斯特瑪中強調呼吸要先于動作,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先呼吸后做動作的事,而是要求你用呼吸去推動你的動作。氣壓的力量能讓空心鐵球難以掰開,簡單的呼吸自然也蘊含著偉大的力量。 這是在用控制呼吸來克服身體害怕的本能。人遇到危險,下意識肌肉緊張,呼吸加快,而控制呼吸,是找到一個支點,控制自己的身體,進而控制心靈。其實說白了,還是前面所說到的欺騙的循環(huán)。 當然,這是有意識的控制,最高的境界是有意為無意,所謂無招勝有招嘛。 這其實也是王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當你練習了很多遍以后,真正學會射箭的時候,很難去區(qū)分是先有射箭的意識,然后去做動作,還是說動作做到了這個地步,知道此時要松手射箭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該到的時候,動作也好、意識也好,自然會出現在那里。 所以書中才會說,不是你射的,是它射的,仿佛弓箭活了過來,有了自己的思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跟隨這樣的感覺。看完這本書的正文后,往后翻了幾頁,有個小驚喜。這本書居然不是寫于七八十年代,作者到日本學習的時間是1924-1929年。不知道作者看到弓道的這種精神被日本人拿來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會是一種什么的感受。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