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刀鋒》讀后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14 ![]() |
|||||
《刀鋒》讀后感1500字: 蔡康永在《奇葩說》上曾說過,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總是在兩極之間搖擺。比如理性和感性之間。我曾有段時間特別迷戀靈修,但之后數年又將身心靈那一套全部束之高閣,而堅定地走向科學理性的另一極。 我已經好久沒讀小說了,畢竟那只是虛構的文學作品,與實實在在的科學不沾邊。這次完全受貌美封皮的誘惑拿起毛姆的《刀鋒》,卻讓我意外發現科學之外有更為廣闊的世界。 《刀鋒》主人公拉里是美國人,因為在戰爭中親歷伙伴的死亡,戰后踏上游歷世界、苦尋終極問題答案的旅程。 第一站他去到巴黎。“我看了很多書,一天看八到十小時……你是不知道看《奧德賽》的原著多帶勁。那種感覺就好比踮起腳尖,伸出手就能摸到天上的星辰……我一兩個月前還讀了斯賓諾莎的作品,盡管我看得不是特別明白,但那樣的作品真叫人興奮。就像你從乘坐的飛機上走下后,來到一片被群山峻嶺環抱的大高原上。四周萬籟俱寂,純凈的空氣如同美酒佳釀一樣令人心醉神迷,你感覺像是擁有一筆巨大的財富……我想弄明白世上有沒有上帝,想弄明白世上為什么會有罪惡。我想知道我的靈魂會不會不朽,是不是我死之后一切也就結束了! 兜兜轉轉數年后,他來到印度,開始冥想,聽先知講道,到山中靜修,并最終感知開悟。 印度教之于當地人是毫無保留的完全信仰,可之于美國人拉里則是多了幾分客觀觀察的一種哲學體系。“對輪回轉世的信仰已經深入他們(印度人)的骨髓,而對于我們,那只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不相信。” 他在某次冥想時,清晰地看到一長串的人在他面前排成一隊。這些人形象之清楚猶如真人站在他面前一般。對此拉里的看法是“這有可能是我睡著后做的夢,也可能是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微弱的燭火上,進入某種催眠狀態,而我像看你這樣清晰地看到的那三個人,只不過是我潛意識中保留的影像而已,但也有可能他們就是我的前世! 印度人對信仰之虔誠,確實令人動容。一個邦的財政部長,曾就讀于牛津大學,學識淵博,思想開放,突然某天放下家產妻兒,當了一名托缽僧。兩年后拉里再次遇到他時,他渾身赤裸,只圍著纏腰布,留著胡子,長發披肩,正徒步到印度各個圣地朝圣。 拉里在恒河之上見到的場景,“成千上萬人在河里洗浴驅邪并禱告。一個又高又瘦的人,頭發蓬亂,胡子亂七八糟,只用布條遮住了私處,他站在那里,讀后感伸展著修長的手臂,仰著頭,面向初升的太陽大聲禱告……我無數次在黎明時分前往恒河,觀看那奇異的景象,始終心懷感嘆。那些人的信仰不是半信半疑的,他們沒有保留,也沒有不安的懷疑,只有一顆純粹的虔誠之心! 這讓我想到大同的石窟。有朋友曾我問:“你會被眼前的石佛感化嗎?”雖然只是陰冷雨天時匆匆游覽,幾年過去了,云岡石窟在我心底留下的震撼絲毫未減。站在石像腳下以及每每回想起來,內心總是沉靜的、寬闊的。對云岡石窟我始終念念不忘,總想有機會還要去。這大概也可以稱得上佛祖的召喚吧。 當然讀完這本書,我依然是傾向于理性的,信奉科學精神。這本書帶給我的重要感受也不是宗教的洗禮,而是發現只篤信科學、理性、邏輯,特別容易產生是非對立。我們周圍充斥著各種不痛不癢的偽科學常識,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言語都有違于邏輯嚴謹,很多人只依賴個人經驗行事而不聽信專業的建議。秉持著科學的精神,這些都是不對的。而從感性的角度追根溯源,這些錯誤其實甚是可愛,沒必要打壓,有的甚至值得被推廣。比如對待過度養生的老人家,傳授科學營養知識是無用的,不如送一些無害的營養品,老人家心情愉快對身體也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人是不科學的,比如拉里,但他值得被尊重。有些人是不高尚的,比如伊莎貝爾和艾略特,但他們代表的卻是普通大多數,拉里對他們看破不說破,毛姆對他們說破卻不排斥。因為人與人之間并無太多是非對錯,有的只是不同而已。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