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讀正面管教有感20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5/30 ![]() |
|||||
讀正面管教有感2000字幾年前有一個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特別火,其中有一季請來了奧運冠軍楊威和他的兒子楊文昌,在節目中,每次的游戲比賽,楊文昌小朋友都卯足勁想拿第一,失敗了就很不開心。每次都要爸爸安慰很久,也不見得能釋懷。當時網友的評論也比較扎心,認為楊文昌小朋友輸不起,可是他才幾歲,哪懂什么叫輸不起呢。楊文昌小朋友的這個表現,就是比較明顯的自尊心強。 其實自尊心強也不見得是件不好的事,孩子因為過強的自尊心,就會主動的激發自己去發奮努力,但是如果每一次比賽每一次游戲都爭著要拿最好,輸了就不開心,甚至以后還不愿意再參加其他比賽,這種情況看上去是自尊心強,其實反應出的是一種自卑的情緒。 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情緒意識的,當他在媽媽懷里的時候,更不會有自卑的情緒。其實自卑情緒是后天形成的,因為成長環境中的某個事件、某種打擊所造成的,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具有習得性的一種體驗。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童年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被淡忘,甚至消失于意識層中,卻會在潛意識中被保留下來,對人的一生產生恒久的影響。換而言之,童年時期產生的自卑感通常會陪伴人的一生。 我小的時候,因為學習鋼琴和書法,又常常上臺演出和得獎,原本是一個比較開朗外向的孩子,后來在我上初中時候,父母朋友的女兒來我家吃飯,她也會彈鋼琴,在小學的時候就因為在1小時內連續彈奏了幾十首曲子而破了吉尼斯紀錄,而后又考進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實力不可小覷。在她彈奏完一首曲子以后,我就不愿意在眾人面前彈奏了,我自知水平不如她,因此我拒絕了媽媽的要求。但我媽硬逼著我在眾人面前演奏,我的拒絕讓她覺得很沒有面子,因此我被當中挨了一頓罵,關進了自己房間,連晚飯也沒吃。 這件事以后,每次在眾人面前需要演奏時,我潛意識里是非常抵觸的,長大以后我才知道,這是我的自卑情緒在作怪。 我們提到孩子過度的自尊心恰恰反應的是自卑的情緒。那么“自尊”本身的含義就顯得比較重要。很多孩子想要得到老師或父母的認可,比賽想要得到最好的成績,覺得這樣很有面子,這種所謂的“自尊”取決于外在的他人的評價。這不是“自尊”,而是“他尊”,是從他人地方獲取的的對于自己的評價。 我們從孩提時代開始,就積累著大量潛意識的決定,這些決定共同形成了我們的生活態度取向。同樣,我的小孩也在成長期逐漸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生活態度取向代表著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種方式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決定。 生活態度取向分為四種:安逸型,控制型,取悅型和力爭優秀型。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第四種取向,力爭優秀型的家長和老師可能非常善于為孩子樹立成功和成就的榜樣。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達到家長的高期望,或者因為家長的優秀而讓他們在潛意識里感到很有壓力。 奧運冠軍楊威的兒子楊文昌的表現就很明顯屬于這一點。因為爸爸的冠軍光環,使小小的他也備受關注,認為自己作為冠軍的兒子,也應該做到最好,否則就會產生嚴重的失落感。正式這種感覺導致了孩子的自卑。 因為在游戲比賽種沒有得到最好的成績而會變得不愿意再參加各種活動,沒有辦法正視失敗的結果,,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就像小時候的我,因為知道自己比父母朋友的女兒彈得差而不想表現,因此開始拒絕父母的要求,開始頻頻說“我不”來抵抗,為了逃避眾人比較后對我琴技的否定而選擇拒絕演奏。 大人以為孩子是因為害羞或叛逆而說“我不”,其實這是孩子內心深處的自卑情緒。 因為自卑,很容易使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總是要尋求別人的認可,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容易變得不自信,甚至會形成刻意攀比的行為。因此,自卑帶給孩子的,使不積極的,負面的影響,是需要引起家長重視的。 不要強調輸贏和分數。因為社會競爭大,很多家長都害怕孩子成為人生輸家,所以從小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希望孩子事事都能做到最好。但是父母的求勝心切,過于看重孩子的分數和成績,會導致孩子心理壓力過大,會害怕輸給別人,讓父母失望或遭到父母的批評挨罵而產生消極情緒。 正確做法:培養孩子適當的好勝心是應該的,可以激發孩子發奮的動力。但是,要先了解孩子所具備的能力,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可以激勵孩子,但超出孩子能力范圍的高標準高期待,就別強加給孩子。 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很多家長嘴邊總是掛著“你看誰誰誰又考了第一”這種話,總是看不到自家孩子的長處,總是對自家的孩子不夠滿意,因此事事否定孩子,指責孩子,最后讓孩子有了自卑的情緒,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連自己父母都是這樣認為的。 正確做法:相較于打擊和批評,孩子更需要鼓勵和贊美。自信心的培養應該建立在對自我能力的正確估量的基礎之上。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并不是依賴于別人的評價,要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和過去的自己做比較,多給孩子正面的鼓勵。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很多孩子從小都被家里人保護得滴水不漏,孩子學步的時候,很多家長都不敢讓孩子自己走,怕磕了摔了;孩子要自己吃飯,大人嫌麻煩又慢,又怕孩子吃不夠,索性自己喂了。父母出于關愛對孩子呵護備至,任何存在危險的事情都不讓孩子參與,認為這是在保護孩子,但實際上這種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變得很膽小,會造成孩子自卑的個性。過度保護等于過度限制,束縛了孩子的自由,不給孩子體驗的機會,這樣很不利于培養孩子健康的自信心。 正確做法:要給孩子創造機會感受成功的體驗。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有關的事,要主動積極地讓孩子參與進來,甚至也要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力。這樣,孩子在做事過程中就會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如認知能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等。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并且給足適當的鼓勵和贊美,讓他們能提升對自我的評價。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大師曾經說過: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度過這一生,那么,請好好關愛孩子的童年,用我們最初的那顆心,和那份愛,讓孩子成為一個不再自卑,能擁有幸福能力的人。作者:艾木嚀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